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电子自旋引爆下一代内存革命:专访钱嘉陵院士

2025-01-09 223


电子,是世界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不只带负电荷,还会“自旋”。这个奇异的特性,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根基,也是当代磁学的关键字,促成磁性内存等重大科技突破。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院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系钱嘉陵讲座教授,娓娓道来电子自旋如何开启“现代磁学的黄金时代”。

电子自旋=旋转的电子?

首先,“自旋 1/2”的电子是怎么回事?难道电子会转,而且永远只转半圈?

电子自旋,指的是电子带有的量子性质,简单说,科学家观察到电子具自旋角动量,而带电粒子只要旋转,就会产生磁场。换句话说,每个电子不只是带着负电荷的小粒子,还是一个“超级迷你磁铁”(磁矩)。

不过,在一般巨观世界,物体具角动量代表正在旋转,但在量子世界,电子虽有角动量,却不能理解成电子真的在转。钱嘉陵解释:“电子是体积无限小的粒子,没有体积,所以不可能转动,自旋完全是量子力学的概念。”没有体积,却有角动量,量子世界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量子世界的另一个不思议,在于所有东西都“量子化”,电子自旋也一样──电子自旋角动量值在磁场只能是 1/2 或 -1/2,没有其他可能的值,这就是“电子自旋 1/2”的由来。许多其他粒子也有自旋角动量值,但统统只能是 1/2 的倍数,且相邻一定差 1,例如自旋 1 [1, 0, -1] 或自旋 3/2 [3/2, 1/2, -1/2, -3/2] 。

▲ 电子虽有角动量,却不能理解成电子真的在转。因为电子是体积无限小的粒子,没有体积,所以不可能转动,自旋完全是量子力学的概念。且电子自旋角动量值在磁场中只能是 1/2 或 -1/2,没有其他可能的值,这就是“电子自旋 1/2”的由来。

如此违反直觉的电子自旋,究竟是怎么发现的?

纯属意外!发现电子自旋 1/2

电子自旋的发现,来自一场“想不到可以成功”的实验。 1913 年,波耳(Niels Bohr)提出角动量量子化概念,也就是在量子世界,角动量必定是“普朗克常数除以 2π”(符号为 ℏ)的整数倍,例如某种粒子有角动量是 ℏ 的 1 倍,代表观察这种粒子时,角动量只能是 ℏ 的 -1、0、+1 倍,不能是 ℏ 的 0.1 倍、0.2 倍等介于中间的值。

这个概念对当时来说太前卫,违反直觉,反对者包括接下来上场的两位主角──斯特恩(Otto Stern)与格拉赫(Walther Gerlach)。

斯特恩与格拉赫于 1922 年设计一个实验,本意为“反驳”波耳的说法。他们将“银”蒸发,产生银原子束,穿过一个不均匀的磁场,投射到屏幕。通过不均匀磁场时,带有角动量的银原子会受偏折。如果角动量不是量子化(具各种方向的角动量),偏折的角度会有无限可能,屏幕应是一片连续分布的银原子。但实验结果出人意表:银原子偏折的角度只有两个。换言之,角动量真的是量子化!如影片所示:

做实验之前,斯特恩信心满满的说:“波耳这个没道理的模型如果是对的,我退出物理圈!”格拉赫也说:“没有实验这么蠢!”(不过他们还是做了)最后他们不但被狠狠打脸,还寄明信片给波耳告解:“波耳,你终究是对的。”

不过两人的脸没被白打,这个实验正式拉开了现代电磁学的序幕。“当时他们看到的现象,其实就是电子的自旋 1/2!因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只有两种可能:-1/2 及 +1/2,所以只会产生两条偏折路线。”钱嘉陵笑着说:“能够看见这个现象,真的很走运!”

这两位科学家有多走运?两人使用的粒子束虽然不是电子,却正好是银原子,这是少数体积够大足以观测,整体效应又等同一个电子的粒子。“如果他们换一种原子来做,就不会看到自旋了!”钱嘉陵提出另一幸运条件:“这个实验的银原子这么少,怎么看得见?原来当时的科学家会在实验室抽雪茄,就是烟,让银原子现形。”

尽管自旋 1922 年就发现了,但碍于是奈米现象,需要高科技的观测技术才能观察,因此又过了 60 几年,相关成果才开始崭露头角,包括发现层间耦合(interlayer coupling)及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等。“自 1986 年起,几乎每一两年,大家就找到一个关于自旋的新题目,现代磁学的黄金时代就此揭开序幕。”钱嘉陵回想。

若用一个词描述“现代磁学”,就是“自旋”。

自旋电子引爆磁性内存革命

自旋电子学出现的年代,正是电脑蓬勃发展的年代。电脑负责长期储存的硬盘,内部是涂满磁性物质的碟片,也就是每个记忆单元像一颗小磁铁,以磁矩方向记录 0 或 1。因磁矩方向不会轻易消失,即使电脑关机不通电,也能储存资料。

然而科技快速发展,磁记录的密度愈来愈高。自 1957 年第一颗硬盘发明以来, 50 年内硬盘储存密度增加了 10 亿倍。这意味着同样体积,多了 10 亿倍以上小磁铁,或说每颗小磁铁的体积缩小了 10 亿倍。磁铁密度不断增高、体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不论制作硬盘或读写资料,都越来越困难。

▲ 硬盘包含磁盘片和磁头,磁盘片负责记录资讯、磁头负责读写资讯。每个磁盘片的储存面都对应一个磁头,磁盘片以每分钟数千转到上万转高速旋转,这样磁头就能对磁盘片的指定位置进行读写。(Source:Unsplash,后制:黄晓君、林洵安)

▲ 传统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不论读写都以电磁感应进行。后来硬盘设计将读取和写入分开,采用磁阻式磁头──透过电阻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感应磁场信号,对信号变化更敏感也更准确,且读取信号与磁道宽度无关,磁道可做得很窄,大大增加磁盘的储存密度。(Source:钱嘉陵)

幸好,我们有自旋电子学!1986 年,科学家发现当两层铁磁性薄膜中间夹着特定金属时,随着特定金属厚度改变,铁磁薄膜的磁场方向会跟着改变,以反向、同向、反向、同向……交互循环,称为“层间耦合”。钱嘉陵解释:“这个现象很奇特,里面学问很多,所以一时之间大家都在研究层间耦合,包括我。”

1988 年,法国科学家费尔特(Albert Fert)发现,若对薄膜磁场反向的层间耦合元件加上一个大磁场,将其中一片薄膜的磁场硬是翻过来,就可让这个元件的电阻降得很低,且幅度高达 50%,这就是“巨磁阻效应”。

为什么会有巨磁阻效应?因为电子自旋有上、下两个方向。如果今天电子通过的导体有上、下两种方向的磁场,两种自旋电子都会受干扰,这时电阻就会很大。但如果导体只有一种方向磁场,其中一种自旋方向的电子就可顺利通过,不受干扰,电阻就会变小。

▲ 巨磁阻效应解释图。如果今天电子通过的导体有上、下两种方向磁场,自旋方向为上下的电子都会受到干扰,这时电阻就会很大。如果导体只有一种方向磁场,其中一种自旋方向的电子就可顺利通过,电阻就会变得很小。(Source:钱嘉陵)

巨磁阻效应潜力无穷

巨磁阻效应为硬盘磁记录设计带来全新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的例子,便是德国物理学家格林贝格(Peter Grünberg)利用巨磁阻效应研发“自旋阀结构”(spin valve structure),改变硬盘读取头的运作模式。最早的硬盘读取头,是将缠有感应线圈磁性物质对准记录磁区,再根据感应线圈的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得知磁区记录的是 0 或 1。然而,磁区对感应线圈造成的磁场如果不够大,感应电流不够明显,读取就可能产生误差。

自旋阀结构的好处就是只需要小小的磁场,就能产生明显的电阻变化,不但使读取能精准正确,还能减少耗费能量。

▲ 自旋阀主要结构包含:一个磁场方向固定的磁层 A(pinned layer),一个避免层间耦合的中间层 B(spacer layer),一个磁场可随外界磁场改变方向的磁层 C(free layer)。当磁层 C 对准记录磁区时,磁层 C 的磁场方向便会随着磁区改变。如果磁层 C 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磁层 A 相同,整个结构的电阻就会很小;相反的,如果磁场方向与磁层 A 相反,电阻就会很大。所以只要透过测量电阻,就能瞬间确认磁区的资讯。

除此之外,科学家也利用巨磁阻效应,开发了“磁阻式随机存取内存”(MRAM),和以往的各种内存相比,MRAM 可望拥有非易失性 (关机断电也不会流失资讯)、读写耗费的能量都少(省电)、处理速度快,磁记录密度又高的特性。

下一步呢?包括如何用电流更快翻转磁矩以完成读写,甚至以电子自旋流取代电流等研究,对未来的电脑科技可望带来世纪性突破。更多精彩研究,可参考中研院知识飨宴影片“自旋电子学:现代磁学的黄金时代”,让钱嘉陵院士带你走进当代磁学最前线。

(作者:郭雅欣;本文由 研之有物 授权转载)

2020-06-28 07:05: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