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县卫生局主动对居家检疫者进行采检,引发正反两极意见。现行“症状式筛检”与“接触者追踪”策略,至今成效良好,若无特殊变化,不需贸然调整。
“我们彰化就是做得多一点……如果重来,我还是会做。”8 月 21 日,彰化县卫生局长叶彦伯公开受访,为彰化县数月来,持续针对无症状居家检疫者采检的政策辩护。
“大家都讲多做一点,何错之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多做一点,检验阴性就安心了,家人也放心了。’这两天我不断听到这句话,令我是忧心忡忡。”隔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立刻在记者会上回应,地方-的“多做一点”,恐将成为台湾防疫的大破口。
让中央与地方隔空互杠的起源,是 8 月 17 日,一位自美国返台的十多岁少年,在居家检疫期间确诊。由于这起个案自入境到确诊皆未出现症状,不符合“有症状才采检”的防疫原则,疫情指挥中心进一步追查后发现,执行采检的彰化县卫生局,早在 4 月起就基于“多做一点”的立场,主动筛检无症状居家检疫者,至今筛检数已逾 1,400 件。
这起案例被“意外”揪出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恰巧于 8 月 18 日表示,新冠病毒多透过 20 到 40 岁之间、且“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族群散布蔓延,WHO 建议藉人群监控,及时隔离无症状感染者,避免疫情扩散。
超前部署?帮倒忙?“好意”沦为政治角力
彰化县府“多做一点”,究竟是为防疫多加一道保险,还是可能平添疫情升温风险,本应交由专家共同评断。然而,疫情指挥中心得知此事后,立刻指示政风单位调查;国民党据以认定彰化县遭中央打压,加码喊出“14 执政县市联合普筛”。双方过于激烈的反应,让高度专业的防疫政策,变质为政治角力,失去理性讨论空间。
台湾对新冠病毒的筛检,应该做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普筛”,在疫情高峰期间,一度是各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但 5 月疫情趋缓后,就鲜少有人质疑指挥中心的做法。直到 6 月 23 日,一名日本籍女大学生自台湾返国后确诊新冠肺炎,接着又陆续发生几起“境内输出”案例,让“扩大筛检”的意见再次浮上台面。
这里必须厘清,所谓“扩大筛检”,并非漫无目的地见人就筛、或是民众想筛就筛,筛检对象仍以自外国入境的人士为主。
叶彦伯指出,彰化县会采取“精准筛检”,是因村、里干事致电关心居家检疫者时,发现有人出现流鼻水等症状,但当事人认为只是过敏,为避免认知落差造成漏放确诊者,4 月起才依国际期刊研究的病毒量标准,询问居家检疫第 3 天者,有无意愿接受采检。7 月底因入境人数减少,且先前验出的结果都是阴性,才改成居家检疫第 10 天询问采检意愿,并验出无症状确诊者。
“台湾得尽快加强筛检量,能验就验,若不赶快做,疫情恐怕就爆了。”感染科医师、台大儿童医院院长黄立民也认为,台湾出现多起台湾输出病例,反映国内社区带病毒者的比率增加,-目前只隔离、不检验的政策,找不出不明感染者。“每个输出案例都用找不到来源结案,就代表台湾没风险吗?”他忧心地问。
(作者:杨竣杰;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今周刊》;首图来源:Unsplash)
延伸阅读:
- 苏贞昌定调不入境普筛,防疫现有做法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