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对智能手机的需求越来越大,不管通讯、拍摄、导航、付款都要用到,电量消耗更多,每日都要携带最少一个外置充电器,充电一至两次,相当累赘,各大手机品牌都不停研究如何可以有效提升手机的续航力,而早前某手机商就率先采用“硅氧负极电池”技术,表示能够带来比传统石墨电池多 10 倍的容量,而且体积更薄、充电更快,到底“硅氧负极电池”技术是什么呢?
“硅氧负极电池”是否就用硅取代传统石墨?而是将硅负载在石墨上,设于电池的负极位置,传统石墨负极能量密度只有 372mAh/g,而硅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 4200mAh/g,带来理论上 10倍于传统石墨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储存能力,同时能够让硅颗粒不易被裂粉化,具备极高的充电效率。
硅负极电池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业界重视并着力研发,目前已经应用在部分电动车的电池上,而小米就率先尝试将电池用在手机上,小米11 Ultra 搭载了 5000mAh 的硅氧负极电池。
现时采用石墨材料负极的电池难以有所升级,因为无法提升石墨的电池储存能力,要提升电量,就只能加大电池体积,会使手机变得更厚更重,外形设计上更为困难,部分手机会用上双电池设计,虽然能提升电量,但无助解决体积问题。
每1个碳可以储存1/72个锂电子,而每一个1个硅可以储存4.4/28个锂电子。看不明白不重要,重点就是当在同一容量下,硅的锂离子存量是碳的 11倍以上。
由于“硅氧负极电池”拥有较传统石墨更高的储存能力,所以“硅氧负极电池”另一大卖点就是在相同容量下,体积可以更细小,能提供高容量电池,同时可让手机保持轻薄。
在电池负极上使用硅材质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硅颗粒在充电时会膨胀,膨胀率可达 300%,而放电时体积会收缩,反复的体积变化容易引致硅颗粒破裂、材料粉化、极片脱落等,导致循环性能较差,电池寿命较短。另外,硅本身为半导体材料,相比常用的石墨负极,导电性差很多,影响电池容量,首次充电效率低。
现时主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纳米化、氧化亚硅及碳包覆等手段形成硅碳复合材料,减小体积效应对硅颗粒破坏,从而提升循环性能。
而小米采用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纳米级硅氧化物,小米早在 2019 年 9 月就在概念机 MIX Alpha 上使用了碳包覆的纳米硅碳负极材质电池,小米11 Ultra 就采用了更成熟稳定的硅氧负极材质电池,属于小米第二代硅负极电池技术,通过“掺硅补锂”的方式在负极中使用了纳米级硅氧化物,与第一代硅碳材质相比拥有更加稳定的结构,有效避免充电、放电过程中硅颗粒膨胀导致破裂粉化,解决硅负极电池寿命问题。
石墨负极电池技术已达到瓶颈,难以再提升能量密度,只能通过增大体积来增加容量,这限制了所有设备的设计、使用、体验,所以作为硅负极电池作为未来电池材料的新方向,Tesla 已经率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而对电池有着高要求的手机行业可能会重点进行开发、研究,使未来手机能够在保持轻薄机身的同时,也能保留有大容量电池,充电亦更快,续航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