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到低价智能手机,Google 一直站在科技发展的浪潮前锋。但 Google 是否已经成长得太过庞大、走得太快?英国《卫报》在周末科技特别报导中,与 Google 首席执行官皮蔡(Sundar Pichai)进行了深度专访。
当皮蔡还在印度东南部的清奈(Chennai)时,每天必须到医院询问母亲的血液测试报告,他得花 1 小时又 20 分钟搭公车到医院,然后站着等大约 1 小时,但总是得到相同的答复:报告还没出来。
他 12 岁时,家里有了第一台播号转盘电话,每次他都要花 10 分钟才终于打进医院,但医院的回应仍是一成不变:“你明天再打来。”
多年之后,家里才终于买了一台冰箱。“我看到我妈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用每天煮饭,可以有更多时间陪我们。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确实看到科技带来的改变,至今仍是如此。我切身的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正向能量。”皮蔡说。
1993 年,皮蔡自印度理工学院毕业后,取得奖学金进入史丹佛大学研究所,父亲帮他买了一张从印度飞往旧金山的机票,机票钱相当他父亲一年的薪资(约 756 英镑,换算台币约 30,240 元)。
如今,皮蔡 45 岁,当上 Google 的首席执行官,科技的发展更是一跃千里。但是,人们对科技的进步,兴奋之余,也夹杂愈来愈多的质疑与忧虑。
今年初,Google 重新调整经营策略,从原本的“行动优先”,转为“人工智能优先”。专注机器学习,开发语音辨识产品,例如 Google Home,可以回应语音指令自动播放音乐或调整室内灯光;视觉辨识产品,例如今年即将推出的 Lens,只要将手机摄影镜头对准餐厅招牌,便可显示网络上关于这家餐厅的评价;另外像是即时翻译,也将会是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热门领域。
快速的进步,是我们想要的吗?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关于安全与道德的争议。面对这些质疑,皮蔡的回答倒是挺坦白。
“我承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在硅谷,所有人一心想加快科技进展的速度,”皮蔡说。“但是要把事情做对,却很难。有时候我们不断往前推进,但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些进步很可能造成反效果。身为人类,我不知道我们是否真的希望如此快速的变化。我不认为是这样。”
另一个外界最担忧的是 Google 持续扩张与成长带来的威胁。一年前,Google 宣布“下个十亿智能手机用户”计划,针对开发中地区推出低价的行动装置与应用。难道 Google 不会变相成为另个入侵开发中国家的科技帝国?
“我们不只是开发 Google 产品或服务,我们还建立基础的平台……我们希望让科技真正民主化,当每个人都能连上电脑与网络,不论你是诺贝尔奖得主或只是一个有电脑的小孩,都能上网搜寻。”
Google 的意图究竟是为了当地发展,还是终将成为独占市场的科技怪兽,尽管皮蔡有自己的说法,但短期内似乎仍难让所有人完全信服。
Google 已成为争议事件的“箭靶”
特别是近日俄罗斯借由脸书,试图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新闻,更让大众对科技应用的发展似乎超出科技公司的掌握能力而感到忧虑。
就在 10 月 9 日《纽约时报》报导,Google 发现,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有来自俄罗斯的机构在 YouTube、Gmail 和搜索引擎等平台买广告,发送假新闻。
另外包括科技公司课税问题、网络平台散播恐怖主义、因性别歧视文开除工程师、两性薪资不平等争议事件,Google 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新闻风暴中。
“身为一家大企业,许多事情上我们已成为一个象征,不论我们是否愿意,”皮蔡承认。“我们必须建立比别人更高的标准。一旦犯错,就得付出惨痛的代价。”
要如何从这些争议事件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对 Google 和皮蔡而言,都是艰难的考验。
公司规模越大,越是处于不利位置
被问到担任 Google 首席执行官后的心情如何?皮蔡的回答颇意味深长。“回头看过去 10 年市值最高的大型企业:公司规模越大,越是处于不利的位置。”皮蔡认为,建立资源有限的小型团队有其必要,即便是拥有 6.6 万名员工、市值高达 6,420 亿美元的 Google 也是如此,“大型企业要不停想尽办法,避免变得大而无当。”它永远都必须保有小规模、新创企业的弹性与活力。
皮蔡很清楚,Google 的成功,就是它最大的威胁。一旦达到顶峰,最怕的就是走下坡。“你要永远想着,在硅谷有某个人在某个车库里,正在研发某项产品,而且是比你更好的产品。”皮蔡说。
-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I don’t know whether humans want change that fast’
- Google Finds Accounts Connected to Russia Bought Election Ads
(本文由 天下杂志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undar Pichai)
延伸阅读:
- 英国仅 5% 年轻人 不怕被机器人取代
- 全球最佳雇主 台湾 4 家公司入榜
- 玩家多了,却更难赚钱?台湾游戏业的转型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