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人人都可参与的维基百科诞生 20 周年,持续将知识带给众人

2025-01-11 211


我们爱把万里长城、金字塔等宏伟的古建筑称为人类奇迹工程,因为现在的人看来,古代人凭人力搬运一砖一瓦,搭建成如此庞大精巧的建筑物,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未来 AI 编辑全面取代人类敲字双手,网络内容都由通过图灵测试的超级 AI 生产,后人也许会赞叹: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竟然是由数百万名世界各地的人协力输入编成。

(Source: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诞生已 20 年,至今收纳 5,500 万篇文章、189 种语言。据 Alexa 全球网站浏览量排名,维基百科排在第 13 名,比 Instagram 还前面。同时也是榜单屈指可数的非营利公司,前 50 名中,用爱发电的仅此一家。

完全由 UGC 内容组成,坚持免费和开放的理念执行 20 年,维基百科是属于互联网的奇迹工程。

从黄色网站到百科全书

网络百科全书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网友生活基石,我们几乎已忘记网络百科全书诞生以前,该怎么满足突如其来的求知欲。

▲ 当时没人相信 Google 能战胜雅虎。(Source:Brandignity)

网络出现创造了知识共用的可能,在 1990 年代,如何分类汇整网络无穷无尽的知识是中心问题。1998 年,当时还平平无奇的 Larry Page 和 Sergey Mikhaylovich Brin 成立平平无奇的 Google,想创办由算法搜寻组成的“网络黄页”与当时靠手工编撰的搜寻巨头雅虎竞争。

此时,旧金山新创网络门户网站 Bomis 受到很大启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认为可建造开源版雅虎,雅虎透过雇用手工编录分类网站,那他也可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汇整。

可惜计划很快宣告失败,尽管开始时有些木星爱好者会收集整理关于木星的资料,但很快就被女模特或成人片明星的内容填满。

这与威尔士最初设想相去甚远,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黄色网站为之后的全人类百科全书挣得启动资金。不仅如此,威尔士还敏锐捕捉到人们浏览网络时其实都有浓烈的求知欲,既然有资讯整合的经验,他产生更大胆的想法──何不建立免费的线上百科全书?

在理想主义驱动下,旨在挑战《大英百科全书》的线上百科全书 Nupedia 在 1999 年正式创办,可惜的是营运 4 年后,Nupedia 倒在挑战前辈的路上。

▲ 依稀可看出维基百科的样子。(Source:nupedia.com,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点开网络档案馆储存的历史资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被维基百科取代:为了保证每个词条的真实性,Nupedia 需要经过 7 个严格步骤由专家核实,导致词条发表速度异常缓慢,直到“死亡”也才发表了 25 个词条。

“这太难了,也太吓人了。”威尔士谈及 Nupedia 时说,他认为百科全书的首要功用是提供便利性,随后他打算将这个想法投入另一计划,这也使他的另一个身份更为人所知:维基百科创始人。

Wiki Wiki,快起来

我们也许都是在维基百科第一次接触到维基(Wiki)技术,但维基技术诞生要比维基百科还早。

1995 年,维基之父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花了几天时间创造出一种技术的雏形,让全世界各地的电脑式设计师可自由分享计算机程序码。每个人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可与网络另一端的人合作创作。这现在听起来司空见惯,但在网络发展初期,这想法相当先进。

(Source:维基百科)

快是新系统最大的特点,坎宁安想给“快速网络”取个特别的名字,觉得夏威夷语代表快的单词“Wee Kee”很合适,选择读音一样的“Wiki”为新系统的名字之前,他没想过未来 Wiki 会风靡世界。

是谁率先提出将维基技术运用在百科全书已难以考究,可确定的是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劳伦斯·马克·桑格(Lawrence Mark “Larry" Sanger)新计划的名字:维基百科(Wikipedia):维基技术(Wiki)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创新程度不亚于濑尿牛丸。

维基百科完全开放,允许每个用户自由添加和编辑词条,在新执行模式下,词条更新速度远远超过 Nupedia。据团队设想,维基百科可能要 10 年才能达到《大英百科全书》8 万词条规模,但 3 年后维基百科就突破 10 万词条,并保持惊人的速率增长。

威尔士同时执行两个计划一段时间,维基百科的词条数在热情的志愿者帮助下飞速上涨,而有专家审查的 Nupedia 更新完第 25 个词条后,宣布结束舞台。

维基百科用开源、免费精神不断吸引更多志愿者分享知识构建知识金字塔,将它从小众的知识社群推向大众的却是一次恐怖攻击。

自由与权威

突如其来的 911 事件让美国人措手不及,铺天盖地的讯息冲晕了刚从睡梦醒来的人,新闻报导、谣言、-公告、假新闻等资讯让找寻真相的人一时找不到方向,而维基百科为满足需求,提供了可靠的资讯平台。

(Source:Robert on Flickr,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这是维基百科在百科全书以外首次因应社会新闻,给予迫切分享真相的人们一个可靠的平台。911 给了维基百科走向大众的机会,911 后的经济衰退,也让更多人有时间投入百科全书创作。

《Wired》文章曾估算维基百科的内容价值:“《大英百科全书》撰稿人平均每字赚 50 美分,以大英百科全书的价格计算,英文版维基百科的生产成本为 17.5 亿美元。”虽然不够准确,但也反映大量涌入的“UGC”内容──用户创作的词条文章才是维基百科真正的财富。

维基百科近年声誉达到高峰,因社群平台、搜索引擎被各式各样假新闻、阴谋论、商业广告填满时,维基百科几乎是网络最后一块净土。

维基百科的内容受所有用户监管,维基式创作将不同意见的观点放入同一篇文章,让读者可客观中立分析问题。

▲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维基百科合作。(Source:WHO)

这种受监管的客观讨论某种意义上成为网络权威,Google 为维基百科设定单独视窗,让读者搜寻时能第一时间看到。武汉肺炎(Covid-19)爆发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与维基百科合作,让防疫资讯免受假资讯掩盖。

但维基式创作虽自由,同时也不可控。

▲ 企鹅出版集团是是英国、新西兰、澳洲和印度的主流出版商。(Source:Flickr/MadsBødker CC BY 2.0)

2007 年 2 月 1 日,受维基百科启发,英国企鹅出版集团与德蒙特福特大学联合建立“百万企鹅”共同创作计划,旨在挑战现有文学创作方式。

百万企鹅设定故事布局和人物背景,每个读者创作 250 字内容,以 Wiki 社群形式接龙创作,然而计划一开启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

维基式规则意味每个读者都能删改故事,很多作者精心创作后,隔天一看被改得面目全非,更甚的是,出现不少粗言秽语及吸毒场面,最终这场实验小说创作计划,3 月 7 日就宣布不再接受网友修改。

百万企鹅就像向网络掷出的石头,最终沉入河底被人遗忘,却成功激起记住的水花──自由的维基式创作意味会有“被自由破坏”的风险。

类似的破坏行为,每天都在维基百科上演。肆意修改资讯,甚至利用维基百科投放商业广告,一本全世界公用的百科全书,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想在上面涂涂改改。

2019 年 The North Face 广告商想到增加品牌曝光量的“鬼才”想法:派出专业摄影队伍前往热门景点拍摄风景照,露出品牌名称,透过修改这些景点的维基百科词条图片,让每个搜寻景点的人都看到这些照片。

事迹败露后,广告商急忙改口称这是与维基百科的联名活动,但维基百科的声明颇有讽刺意味:“如果联名活动的目的是避免被另一个联名对象发现,毫无疑问这是失败的联名。”

除了被利用当广告牌,由于维基百科隐形的权威性,恶意篡改为恶作剧、选举道具等都是家常便饭,幸运的是维基百科不是发行后 5 年才能再版修改的纸本出版物,从发现错误到修正,用时也许不到 1 分钟。不断修正与更新,也让这种潜意识的权威得以保持。

不断发表新词条和找“毛病”是维基百科的志愿者编辑(他们更喜欢称呼自己为维基人)的日常工作,没有人敢保证自己发表的内容绝对客观正确,维基人热中不断找出错误并修正。正如坎宁安所说:“从网络得到正确答案的最好方法,就是发表错误的答案。”维基人的工作无法带来物质报酬,追求的则是分享“正确”时获得的成就感。

共同兴趣将这群维基人吸引到同个社群,维基百科设立许多有趣的规则,让这知识社群不至于像普通社群平台“乌烟瘴气”,例如再三强调发言礼仪、设立“维基客堆叠”讨论区帮助新手解决问题、成立“清洁队”处理百科全书令人不适的字眼等。有趣的是这些规则通常也都是“UGC”产生的──由社群讨论建立,而不是维基百科下的指令。

▲ 比起“维基百科是什么”,更倾向告诉你不是什么。(Source:维基百科)

不过可确定的是,尽管有这么多防范措施,维基百科依然不那么可靠。维基百科官方也一直呼吁用户不要将维基百科当成绝对可信的资讯来源,尽管比起其他平台,假新闻出现的概率小得多。

充满人性的网站

维基百科每个月有超过 200 亿次浏览量,有趣的是,这并没有让杰米·威尔士成为亿万富翁。

维基媒体基金会表示维基百科没有考虑──也不会考虑插入广告营利,目前维基百科收入大部分都是用户捐赠,一部分来自其他网络公司捐赠──“合作”的礼貌回礼。

当然这些合作都是非营利,苹果与亚马逊的语音助理靠维基百科回答用户问题,Facebook 和 Google 利用维基百科训练 AI 语言模型,由于开源免费,维基百科有可能出现于网络每个角落。

非营利架构让维基百科看起来就像这群网络巨头的“异类”,使它不必考虑广告商的各种需求,只需要专注于读者与编辑的利益。

与可观的经济效益相比,维基百科却选择维护诸如准确性、公正性、友善讨论等乌托邦式的理想,《经济学人》对维基百科的报导形容是“充满人性的网站,更多由人而不是算法执行”。

世界各地的捐款是支撑理想的最大力量。根据维基媒体基金会财报资料,2019~2020 年透过募捐共凑得 124,131,047 美元,较去年上涨 20%。

(Source:维基百科)

维基媒体基金会也向募捐者公布每笔资金去向:43% 用于网站建设与维护、32% 支援志愿者、13% 行政管理支出、12% 募捐活动等。“世界需要维基百科,而维基百科需要你”,想坚守非营利理念,维基百科必须保持谦卑,并好好花每分钱。

不过诞生 20 年的维基百科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待解决,如网络环境的大变化和编辑性别失衡问题。

手机等行动智慧装置激增让网络从桌上转到手上,负责经营维基百科的维基媒体基金会执行董事凯瑟琳·马赫表示,维基百科需要针对行动化网络环境调整,如更方便查询与浏览、更好的行动编辑体验等。

同时她指出平衡目前悬殊的编辑性别比例也是维基百科的挑战之一。根据统计,维基百科的志愿者编辑男女性别比例约 9:1,导致女性编辑的地位和关于女性话题内容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例如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之一的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维基百科的词条长度却不及《星际大战》尤达大师的一半,比较这些词条的质和量不难看出,这本属于全人类的百科全书还有许多内容需填补。

总体来说维基百科的故事有很多积极内容,也有不少不堪回首的黑历史,有趣的是,这些都被维基人记录在百科全书上。正是这种对客观性的执著,让网络档案馆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勒形容为“网络瑰宝”。

创作《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表示这本书的设定──可由任何人创作组成的手册──很可笑,但他没料到在不久的未来,可笑的想法却变成现代网络不可或缺的基石。

(Source:Version 1 by Nohat (concept by Paullusmagnus); Wikimedia.,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这块基石的标志很有意思,是由各种文字组成的球体,大多数为字母 W 或 Wi 的发音,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愿景有关:让世界每个人都能分享知识。这听起来有点“幼稚”,但维基百科已努力 20 年,并打算坚持下去。

(本文由 爱范儿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ymbols illustrated by Jasmina El Bouamraoui and Karabo Poppy Moletsane,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2021-02-06 08:59: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