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猫中队遇上 GIS”──大半世纪以前,一群秘密特训的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驾驶史上最难开的 U-2 侦察机,只身潜入中国领空侦查,最终仅约半数队员平安除役。30 年后,当年的机密航照连同其他早期空军侦照成果,来到中研院,在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主责下,化为超过百万张地理图资。研之有物专访首席执行官范毅军研究员、廖泫铭研究副技师,揭开这段历史。
▲ 1959 年,美军飞行员驾驶 U-2 侦察机所拍下的西藏拉萨航照图,红框处即是布达拉宫。当年没有 GPS,飞行员只能凭著纸本航图、无线电导引,判断航线方向与侦察目标。
神秘的空军侦察部队:黑猫中队
科技进步的今日,只要随手打开 Google 地图,就能查看街道资讯和航照图。不过,在人造卫星技术尚未成熟之时,想取得空间资料没这么简单。
“这是台北市、这是迁移前的桃园空军基地、这是青藏高原上的拉萨⋯⋯”中研院廖泫铭副技师展示一张张黑白航照图。照片里,山脉、河流、埤塘、飞机跑道与房屋聚落,清晰可见。
这些已经完成数位典藏的航空照片,全都来自一支神秘的空军侦查部队“黑猫中队”,冒险深入“敌后”,秘密拍摄而来。
故事,要从冷战方炽的 1950 年代末说起。
当时国民党-仍积极图谋“反攻大陆”,而美国则欲侦察共产阵营的导弹与核子设施状况。因此,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台湾军情单位联手合作“快刀计划”(Project Razor),秘密成立一支高空侦察部队,美方提供 U-2 侦察机和技术支援,台湾提供飞行员和后勤基地,列入“元首层级”的最高机密。
1961 年,空军第 35 中队正式成立,以“空军气象侦察研究组”名义掩护,神秘隐身于桃园空军基地,昵称为“黑猫中队”。
▲ 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GIS 专题中心),隶属于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副技师廖泫铭展示一张张黑白航空照片。他拿的图像为 1960 年代台北市空拍影像,右下是当年的圆山饭店。
U-2,史上最难开的飞机
1960 年代,黑猫中队飞行员驾驶 U-2 侦察机,展开无数秘密侦查拍摄任务,范围遍及中国、越南、朝鲜半岛等冷战冲突前线。
U-2 机身漆黑削瘦、双翼极长,只容得下一人驾驶。为了躲避雷达、地对空导弹,U-2 的飞行高度超过 2 万米,是一般飞机两倍(民航机的飞行高度约 10,000 米,战斗机 12,000 米)。为了保持轻巧、不耗油,U-2 双翼和尾翼可拆卸,机身没有任何武装、补给装备。
整架侦察机的设计,就如同队名,彷若在暗夜与清晨潜行现踪、轻巧无声的黑猫。
▲ U-2 外型纤细、机翼极长,有“蛟龙夫人”(Dragon Lady)之称。机身只有前后两个轮子,降落时必须有专车在机翼两侧预备,以长杆和磁铁装上两个轮子,飞机才能顺利滑行落地,极度考验飞行员技术。
然而,极轻便的设计,牺牲的是飞行员的安全。U-2 降落异常困难;高速容易解体、过慢则会失速(最高速度和失速之间,仅差 18.5 公里);早期还经常在高空无预警熄火,万分考验飞行员的技术。
危险不只如此!
为了单趟航程进出敌营领空,连续飞行 8~12 小时是家常便饭。飞行员还必须穿着类似太空装的压力衣和头盔,进食、排泄都如同太空人般经由特殊“吸管”──低温、低压、缺氧的 2 万米高空,没有这些装备,眼球表面会结冻、身体水分和血液会沸腾蒸发。
超级“任性”的 U-2,至今仍是美军公认最难驾驭的飞机。
全世界仅美国、英国和台湾飞行员受过训练,实际执行任务的只有美国及台湾,迄今最新型号 U-2R 仍在美军服役。
军事机密变身“历史版 Google 地图”
这支神秘部队默默承担侦查重责,直到 1974 年“快刀计划”终止, 28 位黑猫中队飞行员,总计执行 220 次任务,带回 3 千多卷底片,10 人不幸殉职。列入最高机密的黑猫中队,自此无声沉入历史洪流。
20 多年后,中研院与国防部签订“飞远专案”数位典藏合作计划,推动老旧空照图资数字化工程,并建立相关数据库,计划从 1998 年持续至今,由范毅军研究员筹画、 GIS 专题中心持续推动。黑猫飞行员冒死拍下的 U-2 航空照片,便是重要典藏内容。
▲ 黑猫中队沈宗李教官。当年这群飞行员执行极机密任务,不被承认,28 位飞行员,10 人壮烈捐躯,2 人被共军击落、生死不明。直到 1990 年代,被中共俘虏的飞行员叶常棣、张立义重返台湾,这支神秘部队因此曝光。
这些 U-2 老照片数字化后,除了长期保存,还有什么用途呢?
“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范毅军一语点出地理图资的意义:“数字化不只为了典藏,而是结合 GIS 技术,提供跨领域研究者重要的基础资讯。”
虽然已没有军事情报价值,这些 U-2 航照图却拥有不可限量的学术潜力:单单一张图像,就能取得土地利用、海岸线、农地面积、道路等数据,甚至连房屋容积都能计算。
“毅力号登陆火星,透过不同角度的照片就能测量出火星地形,这叫‘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廖泫铭解释,同一地区、不同角度的航拍影像,透过 GIS 技术,即可还原成立体 3D 效果,判断出楼高、山高。
简单来讲,我们就是做历史版的 Google 地图。
Google 把地图当载体,街道、店家等数据资料塞进地图;研究团队则将历史航照当成数据材料,抽取有研究价值的资讯,放进地理资讯系统。
时间+空间,GIS 生产历史数据
“地理资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原理,是运用地理座标,把所有人、事、物透过地理空间整合。不管航照图、古地图、街道或土地开发情况,只要将座标对齐,都能整合进 GIS 系统。同时纳入时间向度,今昔空间资讯便一览无遗。
以一张 1963 年的台北盆地航照图为例。
第一步,是定位。研究团队扫描航照底片,并在影像上找寻参考点(以台北市为例,“总统府”就是始终不变的定位参考点);如此一来就能标志座标,完成“空间对位”,再一张张拼接成连续图。
确定空间座标后,各研究者即可再针对特定的研究主题,如“台北市绿地变化”、“基隆河截弯取直后对汐止淹水的影响”……从影像萃取有用的数据材料,包括计算绿地面积、都市化前的河道范围等。
我是谁?我在哪里?柯南式追踪,破解航照之谜
听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U-2 照片很特殊!
U-2 配备的自动照相机,能左右摆动镜头、连续拍摄,除了机腹正下方的俯瞰画面,也有倾斜程度不一的侧拍角度。如此一来,飞行航道左右各 300 公里,都逃不过 U-2 的“猫眼”,确保单次任务就能拍到最大范围,获得最多情报资料。
▲ U-2 侦察机缩小模型,飞行员旁的白色装置,即是安装在机腹下方的自动相机。▲ U-2 侦察机机腹下方有 7 个摄影窗,可拍摄不同角度的照片。▲ U-2 航拍示意图。U-2 的相机能左右摆动镜头,连续拍摄不同角度。为了保持机身平衡,底片切成一半,一半往前滚动,一半往后滚动,因此每次任务会有两大卷底片,冲洗后再拼起来。
“因为要连续拍摄 8 小时,所以底片非常长,一整卷大概 65 米。保存时,要剪成一段一段,一段就是一 roll。”廖泫铭拿出比脸还大的底片说明。
整卷底片放进扫描机,让电脑自动化高精度、高分辨率扫描。扫完一卷完整片幅的底片,约需 1.5 天,而 U-2 底片总计有 3 千多卷。但数字化只是最“轻松”的环节,后续的“座标定位”,才是耗时耗力的工程。
黑猫中队的飞行轨迹遍布东亚,当时可没有 GPS──上千张照片,要怎么知道这是哪里?地理座标为何?属于哪次任务?
回头查询国防部纪录,就能快速破解吗?没那么简单!
当年为了保密,所有人都仅是拼图的一小片:飞行员不知道具体任务内容,只知道飞行航线及何时开关相机;冲晒官冲洗底片,不会过问细节;军中判读官检视照片、辨识位置后,也不会记录是哪位飞行员、哪次任务。
“对研究者来说很痛苦,我们想知道每件事,但因为保密措施,从不同部门获得的资讯都是片段的。”廖泫铭苦笑说。
将上千卷底片产制成数位典藏,就是大量的“工”:
研究者必须交叉比对影像、地图、飞行员出勤纪录、判读报告、CIA 解密档案,才能把一张张没有座标、没有说明的历史影像,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图资。
唐代长安城样貌?明英宗为何在土木堡被俘? GIS 重现古时空
虽然美国国家档案馆也有典藏一套 U-2 中国侦照底片,但迄今仍没有数字化处理。相较之下,台湾完整的数位典藏,让人们不需大海捞针,对东亚区域研究者可说是珍贵无比。
“GIS 不是万能,却是很基础的工作。”范毅军以学术研究的“基本功”形容。
他解释,透过 GIS 技术整合各种空间资料,再加上时间向度,便能帮助研究者建构出虚拟的“时空框架”。不论考古、历史学、环境学家,皆能从中进行细部社会调查,观察聚落、环境的长时态变化,甚至能从当代回推到古代。
举例而言,历史课本里的“土木堡之变”或许不陌生,但英宗为何会在此处遭遇埋伏?
透过 GIS 重现的“中国古代版 Google 地图”,一目了然。土木堡位于今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土木村”,从 1960 年代张家口航照图(都市化以前),可发现此处位于峡谷,容易遇伏。“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却惨遭围攻俘虏”的故事,瞬间立体鲜活。
“根据 1930 年代的西安航照图,我们甚至能还原唐代的长安城!”范毅军自豪说。
除了历史研究,GIS 成果也有“生活化”的一面。
曾有一位老先生被指控违建,祖厝面临拆除。他找上 GIS 专题中心,调出当地历史航照证明没有违法占地,终于留住了透天厝。每天来自公务机关的“疑难杂症”,更是专题中心的“日常”。范毅军笑称,社会服务也是研究团队的职责之一。
▲ “我们不只是典藏,也提供最基础的研究资料。”20 年前,中研院数字化空军航照图、建置 GIS 系统,多数人并不理解。但首席执行官范毅军强调,如同大气科学家每天要记录观测资料,GIS 也是最具奠基性的工作。
“他们用生命换回来的,我们帮他们保住了”
费时 20 多年,除了 U-2 航照,GIS 专题中心也完成约 80 万张老地图数位典藏,建置全世界最大的中国、台湾地理资讯数据库。
问廖泫铭从事地理资讯数字化工作 20 年,最大的感动是什么?
他秀出一张照片,说:“这是叶常棣教官,几年前过世。那天,沈宗李教官陪他一起到中研院看看这些 U-2 航照。”
1965 年,黑猫中队成员叶常棣在江西遭共军击落,软禁、劳改长达 19 年。当他获释到香港,却因当时政治环境无法返台,只能在 CIA 帮助下赴美国德州定居。1990 年,他返国办理退伍,直到 2016 年才回到台北定居,不久便过世了。
“他们从来没看过自己拍的照片,不能碰、不能问。”廖泫铭感伤地说。
但他们用生命换回来的,我们帮他们保住,除了文化资产及科学价值,这也是重要的传承。
▲ 1963 年叶常棣教官驾驶 U-2 拍下八达岭长城,两年后遭共军击落,下落不明。流转离散数十年返台,叶教官执行任务 47 年后,首度在中研院见到自己当年拍下的侦查照。▲ 任务编号:GRC-178 /飞行员:叶常棣/目标位置:北京市西北地区 /目标座标:40°21’N 116°00’E。
(作者:林庭苇;本文由 研之有物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Flickr/Robert Sulliva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