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来临,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概念随之展开,像是前阵子知名新创公司的 Uber和 Airbnb,两著理念皆是强调将自己不需要的资源,透过网络平台租用、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提供者可从中赚取租金。这不仅颠覆传统的市场规则,也改变消费者、生成者的定义,让人人都成了兼具生产与消费的消费生产者(prosumer)。然而,不管是 Uber 或 Airbnb 都没有政府核发的执照(计程车、旅馆业执照),更遑论有相关法律规范,所以当使用者在平台消费过程发生纠纷时,责任归属是一大问题,而美国曾发生过的案例,值得我们探讨。
共享经济,法律没得管?
在美国曾经发生的这一起不幸意外,主要是 Zak Stone 一家透过网络平台 Airbnb,找到一间位于德州(Texas)的小屋,外头还附设一张吊床,看似十分舒适与美好,吸引到 Zak Stone 一家决定住宿这里。但谁都无法预料,原本全家开心出游旅行会因为一张“吊床”而变调。
Stone 的父亲趁天气好时,想去吊床上头晒个太阳休息,没想到被绳索绑住的树干突然应声断成两截,Stone 的父亲因被树干击中脑部、送医不治。这场事故唤起大家对 Airbnb 的管理以及意外责任该如何归咎等问题,在 Airbnb 打着“共享经济”来宣传品牌时,背后却暗藏安全、卫生等疑虑,这也是许多国家政府不允许 Airbnb 合法的主要原因。
根据 Airbnb 官方统计,已经有超过190 个国家的人注册成为会员、每年有几百万名日租客。从数字来看,Airbnb 的确行销成功、获得全球广泛支持者的信任,甚至有媒体预估其品牌价值高达 24 亿美元,有上市的机会。不过,这些财富与价值皆是来自使用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在 Airbnb 成为全球饭店业巨兽(global hospitality behemoth)的同时,是否该投入更多心力在维护平台上的租屋品质、保障租客们的权利与安全。
Stone 父亲的案例,大家其实不需要觉得意外,因为住进一间完全只依赖照片与用户评价的陌生房子里,本来就充满危险因子。一般传统的饭店、旅馆是必须符合安全规范并且随时有员工在监控环境,费用相对也比较高。Airbnb 则是不受到规范,安全标准也是以缓慢速度建立中,但租金就相对便宜。
屋主检核流程简略,埋下危机的种子
尽管 Airbnb 有将基本的安全守则列在首页,也有使用者评论供租客参考,但他们依循的安全逻辑与硅谷(Silicon Valley)那一套“先建立,再改良”的处理方式相同。当他们推出的产品或服务遇到问题或产生负面消息,给予的回应就仅仅是“道歉”,并表示之后会想办法改进缺失。例如,2011 年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曾发生有名妇人出租的房子遭租客破坏,家族传家宝(heirlooms)甚至被偷走后,Airbnb 的首席执行官 Brian Chesky 对此表达非常遗憾,而无实际补偿作为。
事实上,在台湾也有名加拿大籍女性透过 Airbnb 订房,订到的是日租套房。由于为了出租更多空间,屋主减少阳台空间却造成热水器瓦斯外泄,这名加拿大女性房间因较靠近热水器而一氧化碳中毒身亡的意外。对于这起意外,这名妇女的法定继承人对 Airbnb 提出控诉,而公司也愿意给予 200 万美元当作补偿,但是基于人道理由而非任何责任义务。
即使到现在,Airbnb 还是没有针对屋主制定一套完整的规范。Airbnb 的首席执行官 Chesky 也曾经说过,要加强申请者的资料审核并且要通过安全测试,甚至须通过 Airbnb 的安全管理代表。但为了提升租屋数,Airbnb 的申请流程依然还是仅需几分钟的步骤,就可以完成登记。不管业主是否主动管理好自身平台,政府都有责任应该立法监管、处理像 Airbnb 这类的共享企业。而使用者在选择住宿时,也需深思熟虑,确保住宿环境的安全、卫生,以免让该是愉快的旅游蒙上一层阴影。
Airbnb 有意愿登台,受到观光局、旅宿业阻挡
此外,根据《中国时报》报导,Airbnb 日前向行政院表达想进军台湾,也会依法缴税并提供保险,但仍遭到观光局与旅宿业者强烈反对。交通部观光局旅馆业查报督导中心主任刘士铭表示:“Airbnb 经营模式就跟观光局严格取缔的日租套房几乎相同,若开放 Airbnb,就有替日租套房解套的问题,目前并不可行。”如果政府让 Airbnb 就地合法,势必会冲击现有旅宿业标准,让整个旅宿业重新洗牌,所以必须审慎研究,也让旅客安全获得保障。
相关连结
- Living and Dying on Airbnb
- Home-Sharing? Don’t Ignore Liability
(首图来源:Flickr/Viaggio Routard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