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一样是 ARM 架构,为何苹果行动装置处理器效能就是压下其他人?

2025-01-14 214

苹果在 2008 年 4 月 23 日,冒着极大风险硬著头皮发表初代 iPhone 的隔年,耗费 2 亿 7,800 万美元,购并了专注开发高效能 Power 处理器的 P.A Semi,组成其处理器研发团队的骨干,然后在 2012 年 9 月发表的 iPhone 5,其心脏“A6”处理器,终于不再使用来自 ARM 授权的核心,采用自家的“Swift”微架构(Micro Architecture)。

再以世界上首款抢滩登陆智能手机与平板的 64 位元 ARM 处理器“A7”(Cyclone 微架构)为起点,苹果自家 SoC 开始逐渐展现压倒 ARM Cortex 家族(与躺着中枪的 Qualcomm 自有核心)效能优势,且随着时间演进,差距越拉越开。

接着,每代 iPhone 发表后,各大科技媒体网站的报导,与底下的读者回应,只会有两种制式的单细胞生物反应:

  • 文章高高挂着“众人都惊呆了,连开发效能测试软件的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如内容农场般的标题,再来继续机械化的炒作“苹果会不会用自家芯片取代 Intel 处理器”的多年冷饭。
  • 底下的读者留言鸡同鸭吵成一团,上演“Android 自由主义”和“苹果神权政治”信徒大对决,没有人讲到任何值得注意的重点,连一丝一毫的学理成分都没有,宗教信仰就是如此奇妙。

笔者不啰唆,直接在这里讲结论:

借由牢牢把持软硬件平台的“封闭性”先天优势,苹果掌握了 ARM 指令集迈向 64 位元带来的机会,打造出一系列同时间能够有效处理更多指令的先进微架构。

看起来好像微言大义到接近废话的程度?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你就更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

拨乱反正:做为电脑语言的“指令集架构”vs. 执行语言载具的“处理器核心微架构”

近年来拜 ARM 为首的授权 IP 商业模式之所赐,越来越多人搞不懂这两者的差别,完全混在一起,这些年来笔者已经听过太多让人完全笑不出来的笑话,所以在此特别重述一次。

支配智能手机市场的 ARM 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以 32 位元 ARMv7-A 指令集为例,在手机上常见的微架构(核心),总计有:

  • ARM 本家卖 IP 授权给别人的 Cortex-A5 / A7 / A9 / A12 / A15 / A17 这几种核心微架构。
  • Qualcomm 自行打造的 Scorpio / Krait。
  • 苹果并购 P.A. Semi 后关起门来搞出的 A6“Swift”,iPhone 5 的心脏。

换成 64 位元 ARMv8-A,就变成以下场景:

  • ARM 本家卖 IP 授权给别人的 Cortex-A35 / A53 / A57 / A72 / A73 这几种核心微架构。
  • 增加半精度浮点支援和系统可靠度机能的 ARMv8.2-A 指令集:Cortex-A55 / A75。
  • Qualcomm 自行打造的 Kyro。
  • nVidia 的 Project Denver。
  • 苹果继续关起门来搞出的 A7“Cyclone”,与之后的众多芯片,如 A8“Typhoon”、A9“Twister”、A10“Fusion”(Hurricane + Zephyr)、A11“Bionic”(Monsoon + Mistra)。
  • 为了服务器而量身订做的特殊微架构,如 Qualcomm Centriq 2400 的“Falkor”,和 Cavium Thunder X 系列的核心。

只要操作系统相同(如同版本 Android 或 iOS),这些核心微架构应当正确执行使用 ARM 指令集撰写或编译出来的软件,讲的更专业或更假掰一点,它们拥有相同的应用程序二进制执行档界面(ABI,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如同 Intel 与 AMD 的 x86 处理器都应可正确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理所当然执行 Office 等应用软件和 Battlefield 等套装游戏。

至于 Qualcomm、苹果和 nVidia,是否根本自身特殊需求,自行定义“非官方”ARM 指令,那就后头有空再讨论了。

高效能之路:让核心微架构同时间内能够有效处理更多的指令

在执行相同指令集“语言”的前提之上,相容处理器的效能要能够胜出,只有微架构设计能否比竞争对手有效处理更多的指令。方向不外乎:

  • 更高的时脉:虽然往往计算机概论会教你“指令管线阶段越多,代表处理器同时执行更多的指令,只是这些指令位处于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最多还是一个时脉周期“吐出”一个被执行完毕的指令,所以现实层面的“加深指令管线”,实际上跟“提高运行时脉”讲的是同一件事。很不幸的,智能手机因严格的功耗限制,透过积极追求高时脉以提高效能,是比较不切实际的方向。
  • 更宽的管线:一个便当吃不够,你可以吃第二个,嫌执行一个指令不够看,你也可以同时执行第二个,这就是源自 1966 年 CDC6600 的“超纯量”(Superscalar)架构。另外也有纯软件方式、让编译器去一个萝卜一个坑塞指令到不同执行单元的“超长指令集”(VLIW),这就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了。
  • 足以喂饱嗷嗷待哺执行单元的高效能内存子系统:包含系统主内存、快取内存、连结多个处理器核心的总线、举足轻重的快取内存资料一致性协定(Cache Coherence Protocol),甚至可以非循序的存取内存位址(Memory Disambiguation),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

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两种该死的“相依性”

但“指令管线化”与“指令执行平行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控制相依性:电脑有别于计算器的最重要特征在于“条件判断”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条件执行不同的指令流,处理器如碰到分支(Branch)或跳跃(Jump),就须改变指令执行的流程,清除已经进入管线的指令,从另一个内存位址撷取指令,重新执行并存取相关的资料(或称为“算子”,意指运算的目标,如特定资料暂存器或内存位址),而具备条件判断的分支,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需要管线停下来等待其结果、或著事先预测并“先斩后奏”。
    • 解决方案:分支预测(Branch Prediction),与后面会提到、釜底抽薪减少分支指令的“条件执行”(Conditional Execution)。
  • 资料相依性:当同时执行多个指令,最忌讳遭遇“撞衫”同时存取相同的资料暂存器与内存位址,特别是当指令集定义可操作的资料暂存器越少,软件手段可以尽量排除的空间越少,发生的概率也越高。
    • 解决方案:以暂存器重新更名机制(Register Rename)为中心的非循序指令执行(Out-Of-Order Execution)。

然后根据分支预测结果而先斩后奏“预测性执行指令”(Speculative Execution),是分支预测与非循序指令执行的结合体。总之,我们尽其所能的让管线“顺畅”的像生产线不停的运转,实现最高的指令执行效率。

理所当然的,指令管线越深,一旦“筊杯”失败,要复原管线并恢复指令执行的代价,也越像火烧摩天楼一样恐怖,这也是高时脉深管线近年来不太受欢迎的另类主因,因为现实世界的应用程序,其实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分支行为,越高的“代价”,更意味着更差劲的“效能/功耗”比。

LLVM 开发环境参数透露的神秘讯息

讲了那么多原理,苹果从来不公开自主微架构的技术细节,那该如何掌握他们追求高效能的设计方向?

2014 年初,当多数世人正“惊呆”A7 的 64 位元与惊人的性能表现时,有人注意到苹果提交的 LLVM 原始代码,不仅透露了微架构代号是“Cyclone”,更包含众多重要的规格参数:

  • 指令发出宽度(Issue Width):6
  • 非循序指令执行缓冲区(Reorder Buffer):192
  • 内存载入延迟(Load Latency):4
  • 分支预测错误代价(Misprediction Penalty):16(一般介于 14~19)

在当时,这是非常惊人的规格,就算摆在今天也是同样骇人,可同时处理的指令是同时期 ARM 核心足足两倍(即使 64 位元的 Cortex-A57 也只能 3 个指令),非循序指令执行引擎的“深度”则是 Intel Haswell 等级,指令管线深度则中规中矩的维持在 16 阶这一般水准。

相信有些读者早已从其他网站看过相关的报导,但有个“江湖传言”倒是值得注意:部分开发 iOS 应用程序的程式设计者,做了一些指令输出率的实验,察觉到“A7 一旦执行 32 位元程式码,指令输出率就腰斩了”,这个“特性”一路延续到 A10,直到 A11 根本没有 32 位元应用程序可执行为止。

后来苹果当然就没有继续“规格大放送”,Wiki 上苹果处理器的规格表,一路从 A7 到 A11,都是维持这些数字,有没有经过实测考验也不得而知,反正就大家一起无限循环继续惊呆,苹果持之以恒的甩开和其他竞争者的差距。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笔者在自己的 iPad Pro 9.7 吋 A10X 上,透过配对简单指令,测出每个时脉周期可同时输出“4 个整数,2 个浮点,2 个内存载入”的可怕性能。此外,A10X 与 A11 放弃第三阶 4MB 快取内存,而以大型化第二阶 8MB 取而代之,也暗示了苹果极可能在快取内存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可兼顾高容量与低延迟。

A11?笔者没有 iPhone 8 和 iPhone X 可用,有机会再测测看。

让我们重新画出命案现场的人形粉笔圈,归纳出苹果的产品设计取向:

  • 微架构以 64 位元效能为优先设计考量。
  • 既然行动处理器受制于低功耗需求,难以透过提高时脉追求效能,索性以“更宽”的指令管线取胜。
  • 同时执行更多指令,代表要耗费更多心思去解决暂存器相依的问题。
    • 更强力的非循序指令执行引擎。
    • 寄望指令集本身就定义更多的资料暂存器,降低“强碰”概率。

ARM 指令集走向 64 位元带来的重大改革

让 ARM 指令集迈向 64 位元的 ARMv8-A,并非只有“将整数逻辑暂存器宽度延长到 64 位元”和“提供 64 位元内存定址空间”这么简单,抛弃昔日专注于嵌入式应用的遗产,更加的简洁优雅,更利于打造高效能微架构,引领 ARM 荣登高效能的天堂,是这次指令集改版最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使命。

ARMv8-A 修订项目极多,但就笔者的角度,除了取消“加速重建储存 CPU 状态的 Context Switch 相关机制”(一堆就今日观点实在很小家子气的技术),和简化例外处理与执行特权阶层外,最重大的改革,只有两项:

  • 倍增通用暂存器(GPR)数量,这件事在当年 AMD 让 x86 迈向 64 位元时也发生过,意义重大。
  • 取消涵盖整套指令集的“条件执行”(Conditional Execution),这和前者互为表里,因为总算挤出了珍贵的指令编码空间去增加暂存器数量。

其中又称为“引述式执行”(Predicated Execution,或 Guarded Exectuion)的后者,目的在于减少程式中的分支,指令集提供简单扼要的条件执行指令,一次做完所有事情。

直接举例比较快。原本一个简单的 If-Then-Else 循序条件判断,会需要等待确认条件结果,或著强行进行分支预测,管线才会继续动作:

if condition then do this else do that

就变成这样:

(condition) do this (not condition) do that

有没有感觉简洁多了?讲的玄一点,条件执行的中心精神在于“将控制相依性转化为资料相依性”。

然后有鉴于过去的应用程序,在这种 If-Then-Else 的条件判断中,有 60% 都是资料搬移指令,这也是为何指令集“事后”扩充条件执行功能,如 DEC Alpha、MIPS、甚至 x86,都以“条件搬移”(Conditional Move)为主。

以 Alpha 为例,其指令格式统一为 cmovxx(xx 代表条件),一个简单的条件搬移:

beq ra, label // if (ra) = 0, branch to ‘label’

or rb, rb, rc // else move (rb) into rc

可以透过新指令,简化如下:

cmovne ra, rb, rc

在 ARMv8 之前,整套 ARM 指令集每道指令,都包含了 4 位元的条件码,必须符合“某个条件”才会执行指令。如条件成立,执行此指令并写回运算结果。反之,指令执行结果无效,或不予执行。

回到原点,条件执行的优点很明显:

  • 加速实际条件判断的效率,因为实际上只要比较 0 与 1(Bitwise)。
  • 减少简单条件判断的分支,可以提升指令平行化执行的潜力。这也是为何很多 VLIW 指令集普遍支援条件执行。甚至定义存放引述码(Predicate)的专用暂存器,以因应更复杂多样的条件判断,如摊平循环的软件管线(Software Pipeline)。

但为何 ARM 要取消看似完美的条件执行?

  • 占用 4 位元指令编码,实在是太浪费了,所以用“条件选择”(Conditional Select)取而代之。
    • 举个范例:“CSEL W1, W2, W3, Cond”,如条件符合,W2 暂存器资料搬移到 W1,如非,就 W3 到 W1。缺点是会稍微增加程式码体积,但绝对划算。
  • 提高打造高效能非循序指令执行引擎的复杂度,在管线前端就要“预锁”后面所需要的相关资源,也增加后方需要“更名”的暂存器,更不利提升时脉。

A11“极可能”是纯 64 位元的微架构

可确保处理器正确执行所有软件的指令集回溯相容性,是商业上的“资产”,但也是设计处理器微架构的“包袱”。

我们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相信,苹果急着驱离“32 位元低阶应用程序”,就是为了其处理器全力针对 64 位元最佳化造桥铺路,而 A11 如此惊世骇俗的效能表现,除了它根本是纯 64 位元处理器,所有晶体管预算都砸在提升效能的刀口上,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了(新的异质多处理器排程也有影响,但没那么绝对)。“就算”A11 具备 32 位元相容性,其性能表现恐怕也仅聊胜于无,不足挂齿。

无独有偶,Qualcomm 企图抢攻服务器市场的 Centriq 2400,也是纯 64 位元的设计,这就是 ARM 制定 64 位元指令集扩充时,最希望看到的结果:雨后春笋般的高效能产品。

同场加映:Mac 改用自家芯片的可能性

关于这个“年经”(每年发表一支新 iPhone)议题,笔者不会赌上爷爷的名誉做不负责任的推论,但只留下两个留待读者思考的问题:

  • 苹果能否承担转移的成本,尤其当 Mac 用户已非弱势族群的当下。
  • 苹果是否仍希望“吸收”Windows PC 的使用者。

Mac 是否改用苹果自家芯片这档事,并不只是“效能够好”就可以一笔轻松带过的大哉问,请各位多多考量商业层面的因素。

苹果同时掌握软硬件的“不公平竞争”

最后,再重新贴出本文标题的答案:

“借由牢牢把持软硬件平台的‘封闭性’先天优势,苹果掌握了 ARM 指令集迈向 64 位元带来的机会,打造出一系列同时间能够有效处理更多指令的先进微架构。”

这“一体成形”的绝对优势,在可见未来的深度学习之路上,会更加的牢不可破,这就是苹果在 iPhone 前景未明之际,就胆敢购并 P.A Semi 投资未来,所得到的丰硕成果,就算你不喜欢“果粉”,你也不能不佩服乔布斯的远见。

至于 P.A Semi 究竟干过哪些值得苹果冒险的好事,等以后有机会,再好好谈谈,如果真的还有机会。

(首图来源:By Henriok (Own work)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阅读:

  • A11 Bionic 芯片实在太快了,Geekbench 创始人难以置信
  • 苹果 A11 处理器性能强,跑分超越笔电
  • Intel CEO:苹果除非是傻瓜,才会不在 Mac 尝试自家处理器
  • 始于 ARM 与三星:苹果自行设计的 SoC 是怎么走到今天?
2019-03-10 22:30: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