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圣地牙哥州立大学的一份研究,智能手机与社群网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变项。
孤单忧郁的宅男宅女
研究指出,尽管传统的指标,像是家庭关系、学校课程与环境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不小,但观察 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表后,伴随智能手机浪潮一同成长的美国青少年世代,都能看出智能手机与社群软件,已经成为相当突出的关键因子。
据超过 5 千名美国青少年样本(他们约四分之三拥有 iPhone),“i 世代”的青少年相比年少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的世代,不但与朋友厮混的时间更少,也更少人拥有驾照。他们约会的频率更少,睡得也更少,甚至连做爱的次数也少于他们的兄姊。唯一胜过的数据,只有自认孤单的比例。
撰写这份期刊的心理学教授 Jean Twenge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手机与社群软件,正在让美国的青少年变得更不快乐,也更抑郁。其中,从 2012 年到 2015 年间,符合抑郁指标的男生,数量提高了 21%,女生则增加近 50%。使用手机等电子装置的时间似乎也影响了自杀率。该文章指出,要是每天使用超过 3 个小时,自杀的风险将会提高 35%。值得一提的是,女性感受到的抑郁及自杀风险,都远高于男性──尽管男生倾向采用更致命的方式,他们自杀“成功”的比例反而较高。
现代小孩并不早熟
有趣的是,虽然在传媒、网络的社会化刺激下,普遍让人有现代小孩比过去早熟的感觉,但研究却指出,如果验证一些传统的“成熟”指标,像是否与父母同住,是否自己打工赚钱,是否开始约会、喝酒,便会发现 i 世代的青少年并没有如预期般早熟。
实际上,综合这些指标,现代青少年大概平均比年少时代还没有智能手机的人,“慢熟”约 2~3 年。换言之,过去的人在 15 岁就能展现的早熟态势,现在的青少年则必须迟至 18 岁才能拥有。也就是说,“童年期”后延到中学时期。当然,这可能也反映了世代贫富差距变大的现代,小孩从依赖父母到独立的时间,会比他们父母当年依赖祖父母的时间要长。
另外,虽然 i 世代青少年与父母同住的时间更多,却更少人能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他们与真人互动的频率也更少,却倾向不停透过 Facebook、IG、Snapchat 与 Twitter 记录生活、传讯,同时窥探朋友的生活。这增加了“归属感”的危机:因为透过社群网站看到的“美好”生活,会强化自己“落队”的负面感。就心理学角度,这种缺乏归属感的自我否定,会对未来生活的种种层面造成巨大打击,像是健康、体重管理、读书计划等。
而遗憾的是, Jean Twenge 教授并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对平均每天花上 2.5 小时在电子产品的美国青少年,实在很难完全禁绝他们使用网络和手机。但她认为,温和的限时管理或许会是好的开始。
- Smartphone use has radical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of teens, claims San Diego SU psych professor
(首图来源:Flickr/Simon Blackley CC BY 2.0)
延伸阅读:
- 卡巴斯基发表欧美青少年上网报告:英法小孩更爱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