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研界有许多突破性很强的技术,可惜的是大部分没有机会让外界看见,而这也是科技部在两年前设立未来科技展的初衷”,科技部长陈良基在 2017 年上任后,即以“打破产学高墙,促进产学合作”为目标,于当年举办第一届未来科技展,是台湾第一次将所有具前瞻性、创新性的科研技术汇聚起来的科技盛会,这两年举办下来也发挥了跨界综效,共展出 232 项前瞻技术,参观人数超过 7 万人次,创造出四亿元以上的商机。
未来科技展是一个酝酿许久的点子,与陈良基过去教书经历有关。他曾在台大电机系任教三十年,是产学一致公认“点子多”、“产值高”的教授,被称作“技转王”的他与业界关系良好,带着学生与科技厂进行多年的产学合作,以实验室深厚的研发能力为业界解题。
对于过去这一段经历,陈良基表示与厂商合作的机缘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他的研究领域为影像讯号处理,刚好搭上这几年 3C 产品技术推进的列车;第二是有厂商从网络 google 到他的技术并找上实验室询问,才开启后续紧密的合作。这两个经历让他看见学界与业界并非壁垒分明,而是可以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教授在产学合作的同时不仅将前瞻技术推伸出去、实际落地应用获得即时回馈,也能将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达成学术上的成就,所训练的学生也能提早熟悉产业需求、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但陈良基也了解到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像他当年一样幸运,大部分教授的研究题目对于业界来说可能过于前瞻,如果厂商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无法去想像未来的应用场景。
他以自己过去的技转经验作为例子,在电影《阿凡达》还未上映前,他所开发出来的数位影像技术少为人知,但当电影上映红翻全球时,许多台湾厂商开始搜寻国内已有的技术,一夕之间,他的技术炙手可热。当厂商络绎不绝的前来询问,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陈良基决定直接开说明会,用业界所熟悉的语言向厂商简报,不仅讲学理也穿插许多应用资讯帮助想像。这些经验也成为未来科技展的特色,以具场景主题的概念让参观者更容易理解艰涩的技术,在展期中也举办多场媒合会,鼓励教授上台发表并直接面对业界人士。
除了强调与业界接轨,“未来科技展”也展出许多现阶段还未有实际应用场域的科技,像是新型材料的研发、量子芯片的模拟。对于这类型的技术,陈良基则期望能为参观者拓展科技视野,以科技的热情与活力感染社会,让一般民众深入了解台湾的科技实力与不输世界列强的创新发明能量。
科技实力强劲 产学研掌握价值链核心
谈起台湾在整个全球创新发明的位置,陈良基也分享了一些数字。台湾的人口占全世界的 0.3%, paper 发表数却是全球前二十名,意味台湾学术研究的实力相当优异,扮演领先者与贡献者的角色。若以产业效益来看,台湾在几个特定项目如半导体、医疗、农业扮演前沿领导的角色,这些都与过去选择对的投资与训练的人才特质有关。
陈良基引用《世界是平的》对台湾科技实力的注解,“我们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硅盾(Silicon Shield)”,也就是台湾以硅所制成的产品如芯片,对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台湾,全世界将无法运转,这些科技实力不仅让我们扮演世界的枢纽角色,也是台湾在区域安全的最佳金钟罩。
而随着世界趋势走向云端、AIoT、5G,这几年不断有人疾呼产业应该要更重视软件的发展,陈良基则抱持不同看法。他指出科技产品从原料端到服务端存在一个供应链体系,产品售出的价格会分配到整个供应链里,也就形成价值链,而谁能在价值链中掌握关键核心,谁就能分配到最多的价值。只要能做到在整个供应链中无可或缺的地步,并且在价值链快速变动时掌握较高的核心价值,或是想办法把价值链往外延伸,都是台湾在资源与人力有限下更应该去考量的。
因此研发人员就必需要随时掌握未来价值链变动时的关键核心,这也是许多台厂正在做的,例如台积 电就投入大量资本将摩尔定律往前推进。而市场上则看到的是台积电对未来价值的掌握度更高,意味将有更强劲的产业优势表现。
决战未来 挖掘关键技术
2019 年未来科技展将挟著前两年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再上一层楼,今年特别设立两个特色专区:“半导体射月”与“太空科技”。对此,陈良基强调当我们往 AI 方向前进时,千万不要丢掉我们的“扁担”(半导体),未来不管是 IoT、AI、量子电脑发展都跟摩尔定律持续推进有关,台湾这几十年选对了半导体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成为科技强国,在往后面对新兴科技的挑战,仍需要从现在的地基往上建造。至于太空科技的发展,台湾虽然是小国,但在研发能力也排在全球前十名内,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陈良基对未来科技展有很深的期许,投注许多资源心力在科研成果的选拔上,其中依据“科学突破”与“产业应用”两大指标评选出 88 件科研成果,许多技术都拥有破坏式创新的潜力,都有机会成为台湾未来 10 年的决胜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