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用特例质疑通则,立意良善缺乏逻辑的形象广告如何搞砸

2024-11-25 206

(编按:人力银行是不少初出社会年轻人求职的重要途径,104 人力银行推出《不怎么样的 25 岁,谁没有过?》广告影片感动不少年轻人,纷纷转录到社群网站,因为当刚毕业时往往没有企业需要的经历而求职不顺。但影片中列举不是传统 365 行中常见的职位,像是特殊名人,以特例质疑一般人资筛选求职者的通则,令这部感动年轻人的广告引发争议。以下转录文章将详述影片的问题。)

最近 104 人力银行推出《Be A Giver──不怎么样的 25 岁,谁没有过?》的形象广告,脸书、新闻铺天盖地洗版,大家都好有感触,不停转发感谢当初面试“年轻时自己”的贵人。

很抱歉,我必须当个坏人。我不是老板、也不是老人,这支广告无法说服我,肯定也无法说服很多人。

先讲结论,就我来看,它有几项误导:

  1. 质疑“过往学经历”在理解一个人的效用。
  2. 贬低职场选才这份“专业”。
  3. 导向“人脉与裙带”的重要。

我从新闻媒体的报导中得知,当场给各家主管看的李安履历是 33 岁,吴宝春是 25 岁。影片中的 7 位企业主管产业是:演艺经纪、百货业、药品业、电子业、保养品业、服饰业、小客车租赁。

第一份,1987 年,33 岁的李安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 1975 年他已经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台艺大)影剧科毕业。
  • 1980 年取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戏剧系学士。
  • 1981 年至纽约大学就读电影制作研究所,取得硕士。
  • 1982 年完成短片《荫凉湖畔》,获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奖。同时毕业论文作品 43 分钟的剧情片《分界线》,获纽约大学沃瑟曼奖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

不知道 104 给主管们看了什么东西?这样的履历去应征“电影”相关工作,简直是强到炸开。

但 104 给什么产业的主管评论李安?

保养品业(没经历、不会用)、小客车租赁(没工作经验)、百货业(他如何去跟社会配合?)、药品业(不是很好的履历)。

不是有一个跟电影稍微擦边的“演艺经纪”吗?怎么没有剪入她的评论?

即便李安的“电影”经历强到爆表,但你叫他去面试以上的产业,被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第二份,1995 年 25 岁的吴宝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 16、17 岁他来台北当面包学徒,学面包之余兼差卖菜、洗车、工地工。
  • 学面包 4、5 年,也就是 21、22 岁左右,吴宝春就当了面包师傅。
  • 25 岁已经是台中 3 家面包店的主厨。

这样的 25 岁经历,去应征烘焙业的技术职,还不够吗?超有资格的吧!

但微妙的 104 又是给那些产业评呢?

开场先让两位主管念了吴宝春的经历“木栅菜市场学徒、美容洗车员”,但这边只是陈述事实,还没有涉及评论。有涉及评论的如下:

百货业(学历没有竞争力)、保养品业(不喜欢这样的人)、药品业(没有一项专业)、服饰业(第一时间会刷掉)、小客车租赁(必须很诚恳)、演艺经纪(短时间频频换工作,会担心)。

他们都不是烘焙业的主管,吴宝春经历再好当然都不会是他们要的人。

我拿一个“中文硕士”且有丰富文字工作经历的履历,去投“台积电工程师”的职缺,主管刷掉后,我再跳出来大骂:“不长眼的,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张大春啊!”

合理吗?

用这种逻辑去表达“不要用过往经历来论定一个人”、“履历无法真实反映一个人”,以上的“论点是好的”但举证实在太牵强了。

 

为了劳雇双赢,才会出现人资部门

104 广告很明显是在“阴”那 7 个主管,让他们成为有眼无珠的笑柄。许多网友也留言嘲笑他们“狗眼看人低”之类的言论。

说真的,他们真的有做错什么吗?在职场选才的制度发展有一定的成熟度与专业度,根据一个人的过往学经历去推测他“近期的可能性”何错之有?

如果不设下一些条件与门槛,每日可能收到数十到上百封履历的公司,怎么有办法精准选出自己要的人才?

难道真的可能,每个“资格不符的应征者”都安排时间面谈,这样只是“无缘的相亲”,同时浪费的面试者与应征者的时间。

人有未来性与可能性这是绝对的,但看“一个人过去的表现”推断未来,这绝对不叫“标签化”或“偏见”(偏偏 104 这支广告却是主打“不要有偏见”)。

举个例,假设我们能看到一位“医生”的过往经历,经历显示:

  • 他过去当学生每个学科都被当,两年延毕才毕业。
  • 临床实习的成绩不佳,都在及格边缘。
  • 当医生时常换各医院工作,都做不久。

假设你能看到这些资讯,你有家人生了病,你会选择给他看病吗? 肯定不会,你有其他的医生可以选,你不会去冒险。

你会因“人有无限可能”、“人会改变”、“过去不代表未来”让家人去找“过去表现不好的他”看病吗?以上 3 点都是对的,但“过去反映未来”也是对的。

回到职场,“无视过往经历大胆录取”与“根据过往经历判断后录取”,你觉得哪个找错人的机会高?

找错一个人,来了又走,损失薪水与培训时间还是小事,可能会影响整体工作气氛(流动率)、可能会让适合的人的位置被占掉(机会成本)。

更重要的,你浪费了面试者的时间,又在他的履历上多了一个短期离职的经历,也损害了他对工作的热情与对自己的信心(这也是我的求职经验)。

为了创造劳雇双赢,长期发展后,才会出现成熟且严谨的人力资源学科、人力资源部门。但 104 的广告却用“特例”去质疑“通则”;用“李安”、“吴宝春”来说要专业人员“少看过去评断未来”,如同无视这学科的专业。

疾呼“没有了偏见,留给他们的就是无限!”的 104,到底谁才有偏见啊?

最后一段,我更是傻眼到宇宙极限。

104 安排了部门主管的“子女/友人/友人的子女”来盲测。

原本主管们的评论是:“很普通的履历”、“刚毕业薪水要求偏高”、“工作都只做一个月”等负面的评论。在知道是家人或认识的人之后,改口为:“我们有时候要求太严苛”、“可以把他找来聊聊看,把机会稍微放开一点”。

我的老天啊,这个立意是好的,但是 104 这样编排,不就直接说白了:“当你与决策者交好,你就可以获得更低的审核标准与更高的机会。”

这是活生生血淋淋的“能力不重要,凡事靠关系”啊!这样的编排,我也是昏了!

这篇广告看完,我觉得手法很有趣、也很感动。我身为一个将届 30 岁的人,当年也投过 80 封履历求职过、石沉大海过、被拒绝过。

所以我绝对支持“多给年轻人机会”(我也是年轻人)、“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翻转手心,从向上变向下”。

但抽离掉煽情的配乐、刻意的剪接、热血的口号,我们去审视广告的逻辑与论点,其实满是错误。

明明是对的事、好的事,却用错的方式来传达。

在 104 的刻意误导之下,只是害那 7 位产业主管被网友指为“没眼光”、“见风转舵”,并将他们借代为“全台资方企业”的缩影──丑陋愚蠢的缩影。

这样真的是好事吗?还是加深了求职者对面试者的仇视?这点是不是值得我们反思?

最后,最最无辜的是影片中“电子业的姜经理”。整支影片 3 个镜头他一句话都没说啊!那 104 把他的脸与身份剪进去干嘛啊,不懂啊!

“干我屁事啊!”姜经理心里一定很干,他才是最大的苦主。

(本文由 小说界的李洛克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2019-03-24 18:30: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