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们总认为,人们会倾向于找寻和他们相似的人当伴侣,这论点符合所谓的匹配理论,人们根据教育程度、种族等面向来寻伴,不过有些人并不会照着这条规则;反之,这种人不管他们本身的特质优不优秀,他们都会渴求被公认为最具吸引力的人,这被称为竞争理论,在自然界,动物的求偶显然更偏向后者。
这两种理论有时会产生相似的配对模式,尽管如此,他们显示出人们去鉴定或吸引伴侣上带有不同的动机,如果人们对于吸引力有共识的话,或许就可以将人们依据对他人吸引力的程度进行排名,这样的想法吸引了在密歇根大学研究复杂系统的伊丽莎白‧布鲁赫(Elizabeth Bruch)和马克‧纽曼(Mark Newman),他们的研究刊登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事情并没有那么单纯,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吸引力要用什么来量化?他们想到的是网络约会。身为社会学家的布鲁赫说:“我们有许多未经科学证实的民间说法,但从线上约会收集而来的资料给了我们一个窗口,让我们一窥人们在寻找伴侣时会采取的策略。”为了进行这项大规模的研究,他们将范围扩大至 4 座城市: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和西雅图。另外,为了将使用者的吸引力评分,研究者一开始根据人们接收讯息的数量以及寄件者的吸引力建立评分系统,举例来说,在纽约一名 30 岁的女子在观察期间就收到多达 1,500 多份讯息,约等于她在这一整个月每半小时就收到一则讯息。
然而吸引力不能只看多少人联系他,也包括这些人的身份,他们在论文如此写道:“如果你被具吸引力的人联系,那你就会被认为是更具吸引力的。”透过他们设计的评量方式,他们也找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在网络约会的世界,大多数的人会去搭讪比他们“阶级”更高的对象,而且还会针对不同吸引力的人调整讯息长度,进行策略性的求爱:人们在传讯息给吸引力更高的对象时,讯息长度会更长。
不过……不出意料,这项策略并没有很有效,除了西雅图外,其他城市的回复率并没有因此增加。布鲁赫解释:“我认为人们使用线上约会网站最大的抱怨,往往在于他们总感觉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布鲁赫说:“这令人沮丧,但尽管回复率低,我们的分析指出 21% 的人仍借由大胆的举动,成功吸引到比他们条件更好的伴侣回复,可见坚持不懈仍是有回报的。”
更有趣的还在后头,当科学家比对吸引力分数和受试者特质时,他们发现年龄、教育程度以及种族之间的关联。举例来说,在 50 岁前,较老的人们比起年轻人更具吸引力;反之女人的吸引力分数则随年龄增长下滑。
布鲁赫提到所谓的吸引力分数反映的只是网络使用者普遍的偏好。“每个人吸引他人的特质都不一样,也许那些评分不高的人依然拥有精彩的约会生活。”
她也强调,这种吸引力只是求爱阶段的一开始,而且往往是肤浅的,先前关于约会的研究早已指出,一旦人们花时间相处后,他们特别的人格特质就越发显得重要。
和一般的约会相比,网络约会的竞争者太多,而传的讯息没有太多顾忌,因此在追求上也显得更强烈,并减少搭讪较无吸引力的人的意愿。但这也说明,网络世界的人们更愿意放手一搏,跨过吸引力造就的阶级制度,找寻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 Out of your league? Study shows most online daters seek more desirable mates
- Aspirational pursuit of mates in online dating markets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