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台湾若要寻求最终解决办法,有哪些可能途径呢?
Uber 争议在台吵翻天,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和不同政府间的谈判差异,让 Uber 各有不同结果。举例来说,韩国政府认为 Uber 违法,德国与法国也如此认定,美国为 Uber 增设新法规。而在中国,Uber 选择和滴滴出行合并,成为合法业者。那 Uber 在台若要合法,有哪些可能?
▲ Uber 台湾资深营运总监吴罡
可能途径一:美国加州模式
第一种途径就是台湾政府修法或设立新法规。台湾提出类 TNC 法规,让 Uber 光明正大在台营运,但前提是 Uber 在纳税与保险等议题,有心沟通并和政府达成协议。
“Uber 是全球公司,希望像美国一样‘有(TNC)法规’可以被纳入。”Uber 台湾资深营运总监吴罡说。2013 年美国加州因应 Uber 等新型运输服务,在法规中新增 TNC(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类别,Uber 平台上的私家车可以合法载客,来自加州的 Uber 也希望台湾政府能参考此作法。
除了 Uber,台湾科技新创圈也有股强劲力量,支持修法(指计程车客运服务业申请核准经营办法)或设立新法规,并且实施计程车弹性费率与多元计程车方案,让台湾业者可以公平竞争,也让类 Uber 业者合法经营。
不过,由于 Uber 目前仅用 Uber 荷兰所授权的台湾宇博数位服务公司之名营运,用境外架构,逃避在台的实质车资纳税与乘客保险等责任。因此这个途径有个大前提,就是 Uber 必须真心诚意和政府协议,营业登记符合法规,缴纳实质车资总额税捐,并且考量台湾乘客权益,提供国际险之外的在地保险。
可能途径二:中国滴滴出行模式
第二种途径则是 Uber 卖给台湾业者。Uber 台湾也可以依照 Uber 中国并入滴滴出行的模式,卖给台湾相关业者,轻松当个背后股东。
在法规层面,行政院前政务委员蔡玉玲指出,“若 Uber 台湾卖给台湾业者,成为背后股东。Uber 提供技术,台湾业者承担纳税、保险与消费者保护等责任,法规上可行。”
不过,依目前的状况来看,台湾环境,没有太多诱因让 Uber 台湾选择走这条路。
首先,Ube r中国并入滴滴出行是 Uber 公司的“以退为进”策略,心元资本创办人郑博仁就指出,Uber 借此成为少数能实际营运中国市场的硅谷科技公司。Uber 仅取得滴滴出行的 5.89% 股权,但享有 17.7% 经济收益,17.7% 的经济收益如何想像?2015 年滴滴已经拥有超过 3 亿个注册用户、1,500 万名司机,年订单总量就高达 14.3 亿笔,商机惊人。
再者,Uber 中国的股东组成和滴滴出行的股东重叠度相当高,沟通容易。滴滴出行的“补贴战法”严重威胁 Uber 中国的营运。加上,中国政府在法规上否定 Uber 原有主张,因此卖给滴滴出行是 Uber 中国最佳出路。
相比之下,Uber 台湾和产业中相关公司并没有股东上的重叠,台湾市场小的多,也没有如滴滴出行般商业模式雷同、在竞争版图上势均力敌的对手,因此虽然也是一种途径,但可能性不高。
可能途径三:Uber 出资入主台湾业者
第三种途径,则是 Uber 出资直接入主台湾业者。这种途径,在其他国家还很少见。由于台湾法规上对此产业没有外资投资限制,Uber 有可能直接砸钱,入主台湾交通运输相关产业。
《东森新闻》指出,“市场盛传,Uber 找金融业想合伙买台湾大车队。”不过,台湾大车队总经理李琼淑反驳此新闻,她说“此事为‘子虚乌有’,台湾大车队从来没有和 Uber 有任何的接触,也没有和台湾金融业有任何接触。”《数位时代》继续询问,假设 Uber 真的来找台湾大车队,公司的态度是?李琼淑回应,“我们不答复任何假设性问题。”“是否担心 Uber 买下其他竞争同业?”“台湾大车队专注于车队服务品质的提升,外界的看法对我们来说不是这么的重要。”
除了台湾大车队,台湾也还有很多交通运输与租赁相关业者。Uber 台湾已经有约 100 万注册用户,上万名司机,市场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若 Uber 真的有心继续经营台湾市场,联手台湾本地企业或自己砸钱,负起经营者该有的责任,让投审会点头,入主台湾业者并非不可能。
不过,这是付出成本与回收利益间的商业考量。Uber 全球布局扩张,Uber 是否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和台湾业者谈合作?台湾政府在后续协商过程中,是否能给予 Uber 压力或是提供诱因?都是关键因素。
(本文由 数位时代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