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4 日新加坡贸工部长颜金勇、卫生部长王乙康与财政部长黄循财在《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共同撰文,指出疫情爆发已 18 个月之久,国民开始“精疲力尽”。大家都在问:究竟疫情何时、如何才能结束?
面对COVID-19流感化,三位部长认为,坏消息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COVID-19;但好消息是,星国决定接受与病毒共存,三管齐下,并暂定五大规范,打造疫情后“新常态”。
对病毒“折衷”,改求降低威胁性
Alpha、Beta、Delta……变种病毒来势汹汹,甚至还可能会继续变异,无法根除。三位部长认为,既然没办法完全消灭COVID-19,至少能降低威胁性,就像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疾病,让人类与之共存。
以流感为例,每年多数病患不用住院,或接受轻微医治就能痊愈,仅少数老人或有共病症的病人可能病重死亡。也因为如此,人类能接受流感,就算在高风险流感季节,只要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注射疫苗,还是能正常生活。
星国以此为目标,面对疫情选择“折衷”,或许是另类的打胜仗。
病毒说来就来,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病毒“说来就来”,经济随之波动,也是新加坡-欲打造疫情后“新常态”的另一原因。
2020年,新加坡疫情严峻,-于4~6月启动“严格阻断措施”,关闭国境、停课,禁止私人与公共集会。虽然控制住疫情,经济却也因此衰退,第二季GDP来到-13.3%,接下来的第三、第四季GDP仍然显现衰退情况,分别为-5.8%、-2.4%。
今年新加坡抗疫有成,首季GDP回归正增长,年增来到1.3%。就在人民回归正常生活之际,5月疫情却死灰复燃,星国进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阶段”。星展银行经济学家Irvin Seah认为,这些限制措施恐怕会削弱第二季GDP表现,或是出现环比回落。
华侨银行经济学家Selena Ling认为,餐饮业、商业房地产、航空和餐旅业前景恐怕有所限制;大华银行经济学家Barnabas Gan则表示,星国以外贸为导向的部门将继续支撑未来一年的经济成长,包含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服务。
虽然,新加坡贸工部暂定今年的GDP增长预测在4%~6%,不过也警告,会在8月再次评估,绝不轻忽病毒的影响。
解封蓝图:三管齐下+五大规范
一、“疫苗”为所有根本:新加坡目前已有过半人口接种第一剂疫苗,-目标7月初,至少需有三分之二人口完成第一剂接种,并于8月9日国庆日前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完成二剂完全接种。
本月初,星国教育部批准12岁以上学生接种辉瑞疫苗。目前39岁以下一般大众排在学生之后施打,接下来轮到永久居民、外国人。
三位部长举以色列为例,目前是疫苗施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约60%人口完成接种。接种者感染率比未接种者还低30倍、住院率也低10倍;此外,每年每10万完全接种人口中,只有0.3人因COVID-19住院、0.1人死亡。
与美国2018、2019年的流感资料相比,每年每10万美国人口,有0.4人因流感住院、0.03人死亡。就算2017年流感严重时,比率分别为0.67和0.05。从这可以看到,以色列COVID-19临床结果与美国流感类似,星国-认为这对解封新蓝图非常有希望。
《联合早报》报导,财政部长黄循财6月24日宣布,-将放宽已接种疫苗者参与大型集会和出国之限制。7月中也开放餐厅内用人数,从2人增加至5人。
二、“检测”更方便、普遍:星国-认为,国内病毒检测不再只是筛检、隔离具感染风险的人,而是用来确认正常活动安全的工具,并降低传染风险。至于边境管制,仍需要对外国人实施严格检测。
为了让筛检又快速又方便,-不建议使用PCR核酸检测,不但不舒服,也需要较长等待时间。因此民众可到药局、诊所购买快速抗原检测试剂。此外,-也计划扩大使用呼吸分析器,只要2分钟就能得知感染结果,机场、海港、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医院和教育机构皆适用。而废水检测,则能帮助确认宿舍、旅馆、住宅区是否有病毒踪迹。
不只有-,非营利慈善机构淡马锡基金会也宣布7月5日起,将免费赠送每个家庭一个血氧计,供民众自行测量、及时就医,避免快乐缺氧。
三、“治疗”同步进行:大规模检测的同时,星国也不断研发新疗法、药物,因此死亡率极低。根据英国牛津大学网站“用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统计,死亡率仅0.6%,是全球最低之一。
四、疫情后,五大规范如下,把COVID-19当成流感对付:
- 接种疫苗后症状多数轻微,因此允许感染者在家康复,降低医疗健保体系负担。
- 不需要发现确诊者就大规模追踪疫情、隔离接触者,而是民众定期检测,并自行隔离。
- 不追踪每日确诊数,改成关注结果,包含多少人病重、在加护病房、需要插管等。
- 逐步松绑安全控管,也放宽国庆阅兵、跨年倒数等大型活动。企业保证能正常运作。
- 能够再次前往疫情流感化、控制得宜的国家,并承认彼此的疫苗接种证明。国外旅客若已接种,并持阴性检测证明,就可免于隔离。
未来道路或许困难重重,但有了蓝图、疫苗与继续向前行的态度,新加坡或许能示范全球,如何迈向大流行后的“新常态”。
(作者:邱韫蓁;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转载;首图来源:pixabay)